4月30日,济南市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“济南疾控微健康”发布重要提醒:春夏之交,当心这5种传染病来“找茬”!
五月时逢立夏、小满,气温明显升高,
雷雨增多,炎暑降临。
(资料图片)
随着“乙类乙管”后
首个五一黄金周的到来,
今年假期外出旅游的人数将会暴增。
饮食不洁、劳累疲惫,
人体免疫力下降,
需警惕消化道疾病侵袭。
济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:入夏时节,早晚温差大,要注意及时添减衣物。重点要做好手足口病、布病、狂犬病、发热伴等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。
手足口病
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、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引起的以手、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的传染病,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炎(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),同时手、足、皮肤出现斑丘疹,并转为疱疹,可伴有发热。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帕、茶杯、玩具、床上用品等感染,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。
预防措施
培养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食物;定期对玩具、食具、毛巾、便器及厕所等进行清洗消毒;托幼机构、学习等集体单位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加强晨检,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。
布病
是布鲁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多汗、关节痛等症状。国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羊,其次为牛和猪,家畜发病后,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,其阴道分泌物具传染性,其皮毛、脏器、胎盘、羊水、胎畜、乳汁、尿液也常染菌。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。人在剥皮、剪毛、挤乳、切病毒肉、屠宰病畜时,病菌可从破损皮肤的接触处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。此外进食染菌的生乳、乳制品和未煮熟煮透的病畜肉可引起发病。还可通过呼吸道黏膜、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接触引发感染。
预防措施
避免吃没有煮熟的奶制品,不吃患有布病的动物肉类食品。尽量避免接触携带布鲁氏杆菌动物的毛皮,不要在皮肤黏膜有伤口的情况下接触动物。建议职业高危人群加强个体防护,接种布鲁氏杆菌疫苗,做好病畜处置可预防本病。
狂犬病
即疯狗症,又名恐水症,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症,怕风、兴奋、咽肌痉挛、流涎、进行性瘫痪,最后因呼吸、循环衰竭而死亡。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,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,其次是猫、狼、狐狸等。人被带毒的犬、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引起发病。入夏后,闷热的天气会令犬类动物易烦躁、激动,出现攻击行为;人们衣着单薄,易被动物咬伤或抓伤。
预防措施
对家庭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,管理流浪动物。被可疑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或抓伤后,要及时正确地处置伤口,按照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,并根据伤口情况应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简称“发热伴”,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该病急性起病,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重者持续高热,可达40℃以上,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。伴乏力、明显纳差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,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。目前认为,蜱是该病的传播媒介,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,再叮咬人时,病原体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。本病的发病季节集中在4—10月,这与蜱的活动特点及人体暴露机会增多密切相关。人群对发热伴普遍易感,病人多为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劳动者,或到疫源地的旅行者。
预防措施
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。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,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,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、血液,杜绝人传人现象的发生。
食源性疾病
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、病毒等病原菌借助食品引起的一组疾病,常见有甲肝、伤寒副伤寒、菌痢、食物中毒等,临床上主要有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、乏力等症状。发病形式可表现散发,亦可呈集体性发生。五一黄金周期间,气温的攀升导致病菌繁殖速度加快,食物保存不当容易滋生大量病菌;市民外出旅游度假、婚庆喜事增多,家庭聚集聚餐亦随之上升,极易发生食源性疾病。
预防措施
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,饭前便后应洗手,尽可能使用公筷,倡导分餐制。尽量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,冰箱内保存的熟食、剩饭菜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,生食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,不吃生、半生水产品,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品,不暴饮暴食。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应注意检查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、保质期限、保存条件等内容。餐饮业要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,规范操作防止食品污染;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者,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